大學生農村就業 90后受雇看大棚(圖)
齊魯人才網
.
2014-05-07發(fa)布
4月10日,平度明村鎮古莊北村,走進北斗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忙活著定植西紅柿苗的十幾個人里,有好幾位“戴眼鏡的”。“我們雇了二三十個人管理大棚,大都是附近的村民,但其中有6名大學生,是我們今年剛從青島農大招進來的。”北斗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春嬌介紹,從2010年起就開始搞規模經營的他,目前已流轉了300畝土地,建有25個冬暖棚和7個大拱棚。
看就業:90后被“逼”進了廣闊天地
記者在西紅柿大棚里和一位戴眼鏡的女大學生交談起來,她叫孫藤,畢業于青島農業大學。“管吃住,每天工作8小時,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正在指導工人給西紅柿定苗的小孫,一副專注的神態。
說起到合作社工作,這名來自煙臺鄉村的90后女孩挺感慨,她學的是農業園藝專業,當初的理想是去大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所,但臨近畢業面對的是嚴峻現實:進機關難,進好的企業和事業單位難,今年的就業市場上,不少大學生的競爭力還比不上一個藍領工人……孫藤告訴記者,在這家蔬菜合作社實習時,她想開了:“咱學的是農業,為什么一定要去擠城市就業的獨木橋?為什么不能到農村去?”
“農業的專業性強,對選擇學農的大學生來說,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來自東營市郊區的大學生劉小玲說,她們懂得了拋開七七八八的因素,首先弄通一個道理:
農大畢業的學生到農村去,真正服務于農業、農村的發展,這完全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過去就是觀念上一直轉不過這個彎來,”小孫感慨,但一旦轉過來,就是一片廣闊天地。已成為合作社正式員工的孫藤,如今在“轉角”后的天地里看到了希望,有天時地利之感。“國家重視現代農業,合作社在科技、管理這些環節需要人才,我們一來就當骨干培養使用呢!”孫藤和幾名同學挑起了大棚蔬菜的技術和管理的擔子,眼下只是從基礎做起,對工人進行西紅柿剪花、青椒整枝等技術培訓,但很快,她們就要在蔬菜種植的水、肥、病害防治等各環節導入新技術,把大學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里的‘鴛鴦棚’技術在國內領先,申請了三項國家專利,我可以在大棚蔬菜的管理技術上發揮專長,現在農村這樣的專家到處吃香!”
“在一家成長型的農業企業中,我們的職業發展空間不亞于在城市機關工作的同學,”青椒大棚里,劉小玲正和工人一起在一壟壟翠綠的青椒間整枝,她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像創業,”她告訴記者,她們剛到合作社就被賦予一項使命:改變一向散亂的大棚蔬菜生產狀態,使之規范化、精準化,“這在市郊農村基本還是一項空白,”她介紹道,她們摸著石頭過河,一項項地建起了技術規范,目前已為大棚工人建立了晨會制度,同時逐項試驗著操作流程,“目前,大棚里還是以小時計工酬,很快,就要像壽光菜農那樣實行更有效率的計件制!”
看現實:農村有農村的優勢
在鄉村就業,她們在生活上還要面對太多的現實問題,從居住、戶籍問題到未來子女教育等等。對此,這些90后大學生卻很樂觀。
“農轉非的時代過去了。”孫藤介紹道,六位大學生的戶籍都留在了家鄉,真正值得操心的就是一個問題:子女教育。
來自淄博沂源大張莊鎮的左效慧說,“也希望將來能跟著合作社的專賣店搬到城里去,買房,落戶口,送孩子上好學校。”左效慧坦言,合作社的未來還不確定,所以她們能否如愿心里也沒底。
孫藤的選擇是在鄉村工作,在城市居住,“從明村鎮到平度城,開車不到半小時。”她說。
城市繁榮,鄉村閉塞,福利天壤之別,這是每一個擇業者不能不考慮的背景。但左效慧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完全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問題。”
“現在并不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就好。”孫藤說,她的很多同學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壓力大,精神壓力也大,一個再小的單位都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復雜的人際,但她們這些來合作社上班的,每天面對綠色的田園、淳樸的農民,完全是另外一種感受!
“在這里雖然沒有大城市熱鬧,但擁有鄉村的寧靜和恬美。”劉小玲說,很多讓城市艷羨的生活指標都在農村:新鮮蔬菜、空氣,慢生活。當地建設新型社區,她的買房成本、生活成本一定比城市低得多。“別太小看了這些因素。”她認為,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這些因素的考量價值正在與日俱增。
看未來:他們將是農業職業經理人
“咱這個果蔬專業合作社就是奔著現代農業這個目標去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技術、人才是關鍵,”于春嬌笑著介紹道。“招來的大學生主要是搞技術指導和管理,現在市郊農業奇缺這方面的人才,就是傳說中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他感慨地介紹。
北斗果蔬專業合作社是青島農業大學和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科研與學生就業實踐基地,他們一下子簽了六名青島農業大學學生來這里落戶創業。“要拿來派大用場”,于春嬌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紹道,合作社的農產品科研、農場管理、營銷等崗位上都缺人,這些大學生的到來正逢其時。
“當務之急要用的是農業技術人才!”他介紹道,他們的合作社發展模式是 “基地+科研+專業合作社+農戶”,對科研這個環節他們尤為重視,這家合作社還有占地40畝、8個冬暖式大棚在建,設施農業面積加起來已達150多畝,生產的“古北牌”大西紅柿、芹菜、豆角、辣椒、西紅柿五種蔬菜已被認證為有機產品,“合作社按照有機規程去生產,但在技術上有不少難題待解決,”于春嬌說,舉個例子,農業生產現有的理念是農產品有了病蟲害再去打藥,但有了這些大學生的加盟,他準備實施一次升級計劃,在病蟲害出現或蔓延之前就能防患于未然,不施或少施農藥,使農產品在“優質安全”方面勝出一籌!
“精通農場現場管理的經理人,也是目前奇缺的人才,”于春嬌如是描述:他們應該是既懂一定的農業常識,又精通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于春嬌說,其實,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已提出這一條了:要引導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現在不僅僅是我們的合作社,基層合作社都非常需要大學生啊!”
今年于春嬌打的譜不小,“打算再流轉土地1000畝,擴大生產規模,新發展40畝有機韭菜,”他介紹,還要投資300多萬元,籌建一處恒溫庫,包括加工車間,搞蔬菜保鮮、深加工,走出一條種加銷一體化的路子。要實現自己的藍圖,于春嬌 “押寶”都押在大學生人才群體上了。“規模越大,越感覺到多個環節缺人,缺農業職業經理人!”他感慨地介紹,管理一個土地百畝、大棚數十個的小農場,難度不亞于管理一個小型企業。
“今年上半年見習期結束后,就可以正式給這些大學生投保險了!”他介紹道。
北斗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大學生上崗,也許不是偶然現象,據悉,平度另一家合作社也在醞釀此舉。這一切,似乎悄然顯現著一種路徑:如果大學生們能轉變就業觀念,廣闊天地有他們大施身手的舞臺、以及不可小視的上升空間!
推薦閱讀
2023-03-31
2023-03-31
2023-03-31
2023-03-30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