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成畢業生成跳早族 剛就業就跳槽(圖)
齊魯人才
.
2013-08-21發布
社會上將剛參加工作不久便跳槽的職場人稱為“跳早族”,近年來,大學生日益成為這一群體的主力。日前,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2012屆畢業生剛參加工作才1個多月,但已經有很多畢業生加入了“跳早族”成為新的職場“漂流瓶”,這也讓很多用人單位感到很無奈,天天走人,月月招人已成為很多單位的一種“常態”。
大學畢業生:工作不順心干一月就走人
18日,濟南人才市場舉辦了2012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記者在招聘會現場發現,前來應聘的畢業生并非全部都是畢業未就業的“待業族”,而更多的是目前已有工作而想找個更好的工作,或者剛剛辭掉工作的“觀望族”。
今年剛從山東師范大學畢業的小李拿著自己的簡歷,在招聘會現場轉了好幾圈也沒找到心儀的單位,“工資太低了,除去房租、生活費,1千多的工資根本不夠花。”小李告訴記者,她剛剛辭掉了一個物業公司的文職工作,“我是通過校園招聘進入的那家公司,干了一個多月,公司把我調到了項目上,工資降了不說,辦公環境也簡陋了很多,一氣之下我就決定不干了。”當記者問她有什么打算時,小李想了一會說,她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打算,現在只能先找工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就準備考研。“我們都想找一份穩定且待遇不錯的工作,但這太難了。”小李的同伴告訴記者,她是去年畢業的大學生,現在在一家培訓機構工作,已經換過一份工作,現在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如果有就繼續換工作。
招聘單位:每月跑招聘會費時費力留不住人
“有的大學生入職7天就跳槽,人員流失很多,頻率也很高,我們每個月要來這樣的招聘會兩三次。”一家制造型企業的招聘人員周先生告訴記者,企業培養一名新員工的成本很高,除去工資成本,每位新人的培養成本在3000元左右,“像我們這種制造大型機器的企業,銷售人員要3到5個月才能賣出去一臺,很多大學生根本耐不住,往往干了幾個月沒有收獲就走人了。”周先生說。“如果用‘踏實’來形容70后,用‘稍微浮躁’形容80后,那么‘浮躁’就是90后的專有名詞了。”在招聘會現場,一家汽車銷售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馬先生向記者抱怨:“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騎驢找馬’的現象太多了!”馬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工作環境要比3年前好很多,工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現在的人員流失率卻比3年前高了,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對工作更挑剔了,稍有不滿意就辭職,“所以我們現在招人都傾向于招聘30多歲并且已經有家庭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相比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更有責任感。”
馬先生介紹,入職后前7天是新員工的適應期,前21天是習慣養成期,前3個月是對企業整體的了解期,所以這三個階段是人員流動最大的階段,“我們業內有一句俗話‘合理的要求是鍛煉出來的,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出來的。’所以大學生要爭取到自己的要求必須先鍛煉自己,而不能只看眼前。”
就業更像談戀愛不如意就提“分手”
日前,一項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其中本科生平均有27%,高職高專生有48%。如果把調查時點延伸到畢業三年后,這一比例更高,根據麥可思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
從當前現實情況看,大學生與雇主之間的關系更像“談戀愛”,而不是“結婚”。在大學生可選的職業行業中,既不包括高校的終身教職,也不包括父輩祖輩在政府或國有企業里曾經享用的“鐵飯碗”。這種“戀愛”關系對大學生與雇主都不言自明:由于缺乏“婚姻”的約束力,一旦出現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機會或者候選人,其中一方就會選擇“分手”。調查顯示,離職中主動提出“分手”的98%是大學生,而不是雇主。
對于“跳早族”這一群體,關鍵是不要動輒就“分手”,要把這種消極的、逃避的做法轉變為一種持續改進的積極行為,“在每段‘戀愛’里都需要沉淀與磨合一定的時間,用這段時間來提升自我,改進關系。‘提升自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離職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離職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數據顯示,在已就業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三年中發生過離職的人的薪資收入低于未發生過離職的人。因此,大學生應該去發現除了離職之外其他提升自我、拓寬個人發展空間的途徑,包括在原單位轉換不同職業或部門、承擔更重要的技術任務或管理工作、獲得晉升所需要的學歷或職業資格證書、積累職場經驗與人脈等。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2012屆畢業生剛參加工作才1個多月,但已經有很多畢業生加入了“跳早族”成為新的職場“漂流瓶”,這也讓很多用人單位感到很無奈,天天走人,月月招人已成為很多單位的一種“常態”。
大學畢業生:工作不順心干一月就走人
18日,濟南人才市場舉辦了2012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記者在招聘會現場發現,前來應聘的畢業生并非全部都是畢業未就業的“待業族”,而更多的是目前已有工作而想找個更好的工作,或者剛剛辭掉工作的“觀望族”。
今年剛從山東師范大學畢業的小李拿著自己的簡歷,在招聘會現場轉了好幾圈也沒找到心儀的單位,“工資太低了,除去房租、生活費,1千多的工資根本不夠花。”小李告訴記者,她剛剛辭掉了一個物業公司的文職工作,“我是通過校園招聘進入的那家公司,干了一個多月,公司把我調到了項目上,工資降了不說,辦公環境也簡陋了很多,一氣之下我就決定不干了。”當記者問她有什么打算時,小李想了一會說,她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打算,現在只能先找工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就準備考研。“我們都想找一份穩定且待遇不錯的工作,但這太難了。”小李的同伴告訴記者,她是去年畢業的大學生,現在在一家培訓機構工作,已經換過一份工作,現在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如果有就繼續換工作。
招聘單位:每月跑招聘會費時費力留不住人
“有的大學生入職7天就跳槽,人員流失很多,頻率也很高,我們每個月要來這樣的招聘會兩三次。”一家制造型企業的招聘人員周先生告訴記者,企業培養一名新員工的成本很高,除去工資成本,每位新人的培養成本在3000元左右,“像我們這種制造大型機器的企業,銷售人員要3到5個月才能賣出去一臺,很多大學生根本耐不住,往往干了幾個月沒有收獲就走人了。”周先生說。“如果用‘踏實’來形容70后,用‘稍微浮躁’形容80后,那么‘浮躁’就是90后的專有名詞了。”在招聘會現場,一家汽車銷售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馬先生向記者抱怨:“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騎驢找馬’的現象太多了!”馬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工作環境要比3年前好很多,工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現在的人員流失率卻比3年前高了,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對工作更挑剔了,稍有不滿意就辭職,“所以我們現在招人都傾向于招聘30多歲并且已經有家庭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相比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更有責任感。”
馬先生介紹,入職后前7天是新員工的適應期,前21天是習慣養成期,前3個月是對企業整體的了解期,所以這三個階段是人員流動最大的階段,“我們業內有一句俗話‘合理的要求是鍛煉出來的,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出來的。’所以大學生要爭取到自己的要求必須先鍛煉自己,而不能只看眼前。”
就業更像談戀愛不如意就提“分手”
日前,一項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其中本科生平均有27%,高職高專生有48%。如果把調查時點延伸到畢業三年后,這一比例更高,根據麥可思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
從當前現實情況看,大學生與雇主之間的關系更像“談戀愛”,而不是“結婚”。在大學生可選的職業行業中,既不包括高校的終身教職,也不包括父輩祖輩在政府或國有企業里曾經享用的“鐵飯碗”。這種“戀愛”關系對大學生與雇主都不言自明:由于缺乏“婚姻”的約束力,一旦出現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機會或者候選人,其中一方就會選擇“分手”。調查顯示,離職中主動提出“分手”的98%是大學生,而不是雇主。
對于“跳早族”這一群體,關鍵是不要動輒就“分手”,要把這種消極的、逃避的做法轉變為一種持續改進的積極行為,“在每段‘戀愛’里都需要沉淀與磨合一定的時間,用這段時間來提升自我,改進關系。‘提升自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離職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離職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數據顯示,在已就業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三年中發生過離職的人的薪資收入低于未發生過離職的人。因此,大學生應該去發現除了離職之外其他提升自我、拓寬個人發展空間的途徑,包括在原單位轉換不同職業或部門、承擔更重要的技術任務或管理工作、獲得晉升所需要的學歷或職業資格證書、積累職場經驗與人脈等。
推薦閱讀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3-31
2023-03-31